巴斯蒂教授
巴斯蒂•布律吉埃尔(Marianne Bastid-bruguière)教授是当今法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被学术界尊称为巴斯蒂夫人。她出身于巴黎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父母均为法兰西学院的著名院士。她早年在巴黎Victor Duruy小学和中学接受教育,后来在巴黎Fénelon高等师范学校预备科、高等女师范学校、国立东方学校中文系、巴黎大学文学院和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中文和历史学,并获博士学位。此后,她一直任职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她是欧洲科学院院士、法兰西学院人文及政治学院院士及副院长、巴黎文献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研究院近现代世界史部名誉研究员,还曾担任过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副校长、欧洲汉学会会长等重要职务。
巴斯蒂夫人的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她曾和法国近代和现代中国研究的创始人谢诺(Jean Chesneaux)合作,共同撰写了《1840一192l之中国历史》。她还为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史》撰写了有关清末的一章,题为《社会变迁趋势》。后来,她在此基础上以法文扩充,出版了《1873—1911清末中国社会之变迁》。巴斯蒂还对清末社会经济的状况非常关注,撰写了《1894年以前广东省现代缫丝的发展》(东京1975)。她又关注着清末的社会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撰写了《晚清改革运动之社会背景》和《法国外交和中国辛亥革命》,以及《对西方思想的开放:法国革命对中国辛亥革命有何影响》。她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承认,俄罗斯科学院曾授予她名誉博士称号。作为高等学校的实际领导者,巴斯蒂的中国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的侧面,那就是历史与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她出版了专著《二十世纪初中国教育改革观》(1971年),并发表了《中国之高等教育》、《教育系统及青少年的变迁》、《教育策略研究:1949年以来的学校和经济发展》、《1980年代中国教育政策及经济发展》等重要论文。 2011年10月,巴斯蒂夫人应清华国学研究院和凯风公益基金会之邀,赴清华园讲演,为期一月,主讲八次,讲演题目为《面向自由和科学理性——清末民初中国留法学生的经验与他们对中国的现代认同的贡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