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及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东亚艺术中心主任,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及美国哲学学院院士。1963-1968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本科,1972年-1978年就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与金石组,1978-1980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硕士班,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美术史与人类学并获双博士学位。1987-1990年任哈佛大学艺术系助理教授,1990-1994年任哈佛大学艺术系JohnL.Loeb人文副教授,1994年至今任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东亚语言及文明系“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2002年至今任芝加哥大学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及东亚艺术中心主任,2008年至今任何鸿毅家族基金会顾问委员会成员,2010年至今任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所顾问委员会成员,2011年至今任纽约古根汉姆博物馆亚洲艺术委员会成员,2012年至今任纽约大学艺术中心顾问委员会主任、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和美术馆群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美术和视觉文化史,及当代艺术。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9年)、《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5年)、《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6年)、《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
史文编》(三联出版社,2005)、《美术史十议》(三联出版社,2008)、《时空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二集》(三联出版社,2009)、《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等。
成果:
凯风学者任期内,着重开展了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研究,并于聘期内完成“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以及出版《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中文版。该书是在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多年开设的艺术史课程,以及2016年牛津大学斯雷特系列讲座(“Feminine Space: An Untold Story of Chinese Pictorial Art”)基础上修订而成。此次中文版的出版是在巫鸿受聘作为“凯风学者”期间,由凯风公益基金会资助完成的学术计划之一。在此著作中,巫鸿引入“女性空间”作为讨论的核心,围绕“女性空间”,梳理了从战国到明清各个历史阶段中女性主题绘画的发展状况,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聚焦于中国美术中极为丰富,但在美术史研究中相当滞后的一个领域,即对女性的艺术表现(引自巫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