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1969年10月2日出生。1991年兰州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91-1997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硕士、博士,1997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97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工作。研究员,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哲学史》杂志编委,编辑部主任。学术专长领域:佛教唯识学,近代佛学和明清至近代学术史、思想史的研究。
个人专著:
- 张志强(2012):《朱陆孔佛现代思想:佛学与晚明以来中国思想的现代转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 张志强(2001):《唯识思想与晚明唯识学研究》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法藏文库》第7册)2001年1月
译著:
1、张志强(2003):《海德格尔与东亚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2、张志强(2003,2008):《印度教》(我们的宗教)台湾麦田出版社,2003年4月;《印度教》(世界宗教入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2月;
3、张志强(2003,2008):《佛教》(我们的宗教)台湾麦田出版社,2003年4月;《佛教》(世界宗教入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2月;
主要论文:
1、张志强(2010):《法相与唯识何以分宗?——试论法相唯识分宗说在欧阳竟无佛学思想中的奠基性作用》《中国哲学史》2010年第三期;《人大复印资料》之《宗教》2010年第六期全文转载;
2、张志强(2010):《传统与当代中国——近十年来中国大陆传统复兴现象的社会文化脉络分析》(韩文)《东亚:交叉的文本》,崔元植、白永瑞等编,韩国创作与批评社,2010年10月;中文版,《开放时代》2011年第三期。
3、张志强(2009):《阳明<大学>论与朱陆问题的展开》
《佛学与国学》,九州岛出版社,2009年12月;
4、张志强(2010):《孙中山是如何将社会主义解释成民生主义的?》(越南文)越南社会科学院《哲学》杂志;中文版,《社会主义理论新探索——从中国和越南的视角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5、张志强(2009):《经、史、儒关系的重构与“批判儒学”之建立——以<儒学五论>为中心试论蒙文通儒学观念的特质》《中国哲学史》2009年第一期;《人大复印数据》之《中国哲学》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
6、张志强(2009):《从“朱陆”到“儒释”:试论清代思想史的另一种可能性》《释迦塔与中国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7、张志强(2008):《生死、道德、革命——清末志士理想中的个人、社会、道德》(日文)《死生学研究》特集号(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中文版,《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8、张志强(2008):《时代、传统、中国哲学——时代课题与中国哲学研究三十年来的演进逻辑》《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
9、张志强(2007):《哲学·文明·现代性——中西古今之间的中国哲学》《哲学年鉴》2007年卷;
10、张志强(2007):《从“理学别派”到士人佛学——由明清思想史的主题演进论近代唯识学的思想特质》《哲学研究》2007年第9期;FrontiersofPhilosophyinChina,Vol.4,March2009全文英译。
11、张志强(2008):《方法与宗旨之间——试论现代学术嬗变中哲学、义理学、经史之学的离合及现代佛学对其的导引》《哲学门》2008年第2册,《人大复印数据》之《中国哲学》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
12、张志强(2002):《初唐佛性诤辩之研究——以窥基、慧沼与法宝之辩为中心》《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数据(中国哲学)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
13、张志强(2003):《圆测唯识思想研究——以<成唯识论疏>与<成唯识论>参糅问题为中心》《哲学门》2003年第2册;
14、张志强(2004):《圆测唯识思想研究——以<解深密经疏>与<解深密经>序品解读问题为中心》《哲学·宗教与人文》,商务印书馆2004年
15、张志强(2005):《试论唯识经论中阿赖耶识意义的演变》《玄奘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
16、张志强(2006):《“内学”:一个独特的学术现代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佛教传统与当代文化》,中华书局2006年;
17、张志强(2004):《“哲学者,无结果之学”——略论欧阳竟无对现代哲学创构之态度》《哲学动态》2004年第6期;
18、张志强(2006):《从思想史到政治哲学》《哲学动态》2006年1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2期转载;
19、张志强(2001):《天下与国家的辨证——近代中国的国族建构与文化主义传统》《韩国国际中国学研究》第4辑,2001年12月;
20、张志强(2004):《中国现代性视野中的近现代佛教》《博览群书》2004年第3期;
21、张志强(1999):《略论唯识古、今学的分野》,《佛学研究》1999年刊。
22、张志强(2011):《“法相广于唯识,非一慈恩宗所可概”——试论“唯识法相分宗说”在欧阳竟无佛学思想中的奠基性作用》,《汉语佛学评论》第二辑(2011年3月)
23、张志强(2007):《从<大国崛起>看改革意识形态的生成逻辑》台北《思想》杂志第4期2007年1月
24、张志强(2007):《文化意识·国家统合·价值创造——从多民族统一问题看当代中国文化意识的难局》《当前知识状况》台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12月;
25、张志强(2006):《为了中国的未来“充实而光辉”——序贺照田<当代中国的知识感觉与观念感觉>》《开放时代》2006年第1期,台湾《台湾社会研究》2006第1期;
26、张志强(2012):《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论章太炎“齐物”哲学的形成及其意趣》《中国哲学史》201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2012年11期全文转载。
成果:
主要将近代儒佛关系问题做一总结,对明清以来的三教问题在近代的新形态及其对于中国新文化发展的意义进行完整把握,结集成书。已经完成了近代佛学的部分,儒佛会通的部分正在进行当中,同时也在致力于从近代儒佛思想资源寻找近代政治思想的根源,尝试从中引发出古今之间思想关联的一些思考,意图在于尝试从一种更具历史纵深的视野下,重新理解现代中国。近代儒佛关系问题,核心关切仍然是从近代儒佛思想中寻找理解现代中国政治、社会变化的内在原理,从中寻找新中国的发展如何将传统一步步带入新形态的理路,也尝试为新中国之新找到传统中的根据,从而能够贯通古今的发展,理顺新中国在中国文明史上的地位。此外,部分精力投入到明清以来的思想史,已经完成了一系列文章,并多次开设近三百年学术思想的课程,整理完成明清学术思想论集